5507-作者:方志良

  所有一级领域  所有二级领域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R=R1(-1):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数学逻辑特征值为(-1,0),R1(-1)意思为违反了规则范围内的事情,属于角色责任低阶的表现。比如:公司规定九点上班,小王九点半上班,小王迟到属于必须做的事情没有做到,属于R1(-1)。

责任主客体思维区分的意义:为什么要当大官?

课堂上老师提问小学生,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其中有两个孩子回答一样:长大后的理想是当大官。

老师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当大官?

A学生回答:当大官多好呀!前呼后拥多有派头呀!…

B学生也回答:如果我当了大官就可以帮助我们村的村民致富!…

毫无疑问,我们对A学生的回答会不满意,因为A学生想到的是当官后的各种好处;而对B学生的回答会很满意,因为B学生想的是如何在这个官位是帮助老百姓。两个学生的责任思维模式存在截然不同的差异。

这个责任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典型的责任主客体思维差异,它们往往会在我们日常沟通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我们知道任何职务都有责任担当,也就是说任何职务都存在评价与被评价的责任主客体对象并存的关系。

A学生在描述当大官的语言表达中,是把人们当成服务自己的责任主体,更多体现的是可以拥有评价人们的权利,把自己作为责任客体位置,因此说在A学生的责任意识形态中更多的评价思维,也就是责任客体思维;而B学生对于当大官的这个职务上的责任思维模式中首先是把自己当成责任主体,是通过自己在岗位中的努力工作来为老百姓造福,让老百姓来评价,把老百姓作为责任客体评价的位置,因此说,B学生是责任主体思维。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同样一个职务,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责任主客体思维去构建这个岗位的责任意识,如果不能够正确地建立责任主客体对象关系,就会产生不正确的责任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不同,恰恰就是责任主体思维与责任客体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个人是否是责任主体思维还是责任客体思维,最大的区分就是可以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来。习惯责任主体思维的人通常在语言上都喜欢把自己置身责任主体的被评价的位置,而责任客体思维的人在语言上习惯把他人当成责任主体,把自己当成评价的责任客体位置。

试想一下,在自己的岗位上该如何回答自己的责任主客体思维?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责任第一现象(一个责任主客体)

责任单位:R=R1(-1)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选择做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